最近两个星期,英国对华政策骤变。英国政府高调批评香港《国安法》,向出生于1997年7月1日前的香港人提供居英许可和入籍通道。与此同时,英国宣布禁止华为参与英国5G网络,暗示华为是“敌对国家供应商”。五年前开启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一夜之间变成“深度冷冻”。有人认为英国的这些举措证明英国终于找到了脊梁,敢于挑战独裁政权了。这种看法忽视了英国对华外交中的实用主义倾向和利益导向。
英国的对华政策长期以来都是为商业利益服务的。1950年初,英国为了维持在华贸易以及自己在远东地区的势力,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1954年,《中英贸易协定》签署,“英中贸易48家集团”成立,英国与中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驻京代办处也介入与中国的直接贸易。英荷合资的壳牌(Shell)公司、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得以继续在中国运营。冷战期间,尽管美国禁止北约盟国向对立的中国和苏联出口发动机等物资,英国仍以民用物品为名向这两个国家出售这类物资。
1989年天安门民主运动被坦克镇压后,香港要求普选的呼声更加强烈。虽然英国驻华大使获取情报估计六四屠杀中平民死亡人数逾万,但是仍然拒绝香港民间对立即普选和公投的要求,继续将香港作为商贸中心与中国做生意。英国商业和银行公司通过中共官员家人的贸易公司与他们建立了利益网络,这些英国公司获准对中国金融公司进行上市前投资,帮助中共太子党集团在海外投资和隐藏资产。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目前在中国和香港的利润分别占它们全球总利润三分之二和一半。
911后,中国学生获得美国签证困难增加,英国的中国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教育逐渐成为重要的获利产业。伊顿公学和哈罗公学大量网罗中共官三代,而剑桥、牛津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为中共官员建立培训项目,包括法官和警察的交流和培训。英国教育机构加入了与中国官学一体的同构网络,涉入中国项目越深或在中国办学规模越大,自我检查和规避政治敏感问题越严格,合作、授课、论文和讲座内容限制在七不讲和中共的主旋律之内。一些英国高校获得中国项目经费,在中共领导人访英时,授予他们名誉学位,邀请他们在高校讲演,排斥和压制异议表达。
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主要银行开始收购英国银行和跨国公司股份,通过伦敦金融市场扩大了全球交易和贸易,伦敦已经成为人民币全球最大的交易中心。中资公司持有泰晤士水务公司、伦敦希思罗机场、高铁和核电项目的主要股份,敬业集团收购英国钢铁公司,华为多年来通过英国电信架设电信设备,这些交易建构的利益网络在对华政策中形成了重要影响。
不少英国政客在任时充当中共专制模式的辩护士,退休后充当中国公司的投资顾问,获得巨额收入。英中贸易协会在中国拥有大量的官产学网络,获得了大量英国政府的资金,主导了外交部和国际贸易部在外交和经济方面的大量事务。由于缺少对这个协会运作的独立评估,商业交易凌驾于其他议题包括人权、公共利益和环境保护之上。英国文化协会长期与中共政府部门交往也存在同样问题。比如在与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合作将中国作为主宾国的2012年伦敦书展上,无视民间团体的呼吁,拒绝为刘晓波等狱中作家发声。
2015年,习近平访英期间,英国政府和警方屈从于中国代表团的要求,制定了压制示威抗议的详细计划。首相戴维•卡梅伦下台后很快成为英国政府在中国“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的负责人。英国公民依据信息自由法要求英国政府部门公布有关英中两国限制自由表达和交易信息,英国政府以“影响中英关系”和“损害公共利益”为名拒绝回答。
英国脱欧后,一直摇摆在延续英美“特殊”关系和建造英中“黄金”关系之间,寻找获取最大利益的平衡点。英国政府一直无视华为损害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的质询和调查,现在终于表示将在未来七年内剔除华为设备,更像是追随美国的行为。而且,这种七年的表态本身就是伏笔,未来变数极大。另外,华为在英国名牌大学的投资和合作依然持续,英国文化协会与华为“未来种子计划”的合作依然规避敏感议题。
英国这次为部分香港人提供入籍通道的作法虽然值得欢迎,但是仍然带有明显买入沽出的意味。1997年以前出生的香港公民中,那些拥有资产、事业有成的人,最可能受惠于这项政策,移民的同时也将为英国注入资金和人力资源。而没有资产的人仍然难以移民,因为虽然有居留权,却不能享受社会福利。至于1997年后出生的香港年轻一代,他们虽然是近年抗争的主要参与者和被迫害的主要群体,英国至今尚未对他们提供任何庇护政策。
2020-07-28
首发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