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3 October 2025

从民刊观察1989年运动

 

如果从民刊观察1989年运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89年运动之前的民谣、抗议内容和形式, 1989年运动初期大字报、请愿书、传单与迅速扩大的社会参与,否定426社论与对话:从427大游行后到绝食开始主导的运动论述,从绝食后期到63屠杀期间的运动形式和论述。



1989年运动之前的民谣、抗议内容和形式(-


观察1989年运动之前的民谣、抗议内容和形式,有助于了解这场运动的起因和轨迹。那么,1989年运动前民谣、抗议内容揭示了中共政权的何种特点和哪些相关的社会问题,这些民谣和抗议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影响了1989年运动?


1.民谣揭示了中共制度性压迫和剥削


1980年代中后期,官倒猖獗,物价飞涨,造成相当数量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民怨加深。不少流行的民谣反映这种状况:「市场供应紧绷绷,经济秩序乱哄哄,官倒私倒忙匆匆,平民百姓气冲冲」;「邓小平的儿子卖彩券,赵紫阳的儿子倒彩电」。其中一首民谣改写了中共宣扬领袖个人崇拜和政党专制《东方红》的歌词:「西方白,太阳落,中国出了个邓开拓。他为儿女谋幸福,他叫俺们各顾各」。与农民税收负担加重,国营”特权寻租,中共党政军干部及子女建立的官倒公司洗劫所有劳工阶层的状况对照,这些民谣反映了越来越多的平民认识到中共假公济私的制度特点,以「公有制」名义与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结合,中共官僚阶层以此更多地榨取民脂民膏;以「各顾各」逐底竞争的策略使社会阶层内部分裂和散沙化。


2. 反抗压迫和控制,公开批评专制和腐败,践行游行集会权利


1977-80年,工人和学生争取民主和公民权利,主要借助于民主墙、民刊、独立于官方的民间自组织以及在高校和工厂独立参选区级人大代表。邓小平等中共元老牟取最高权力后,禁止张贴大字报,禁止民刊和民间自组织注册,取缔地下民刊和民间自组织,压制独立参选人。1979年,中共将「寻衅滋事」和「反革命罪」载入刑法条文,1980年,在宪法中取消「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条文,1982年,在宪法中加入四项基本原则,取消罢工自由条款;以法律取消和限制了公共自由表达和空间,废除了结社权利,禁止批评中共一党独裁和揭露中共的制度特点。从1985年,北大和其他高校学生以大字报,校园自由谈,上街游行,知识人自办刊物,成为这个阶段反抗官方压制,争取基本权利的主要方式。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学生抗议中,都有反映农民和工人处境的大字报,也有农村知识农民和工厂工人直接在大学校园张贴大字报,参与示威抗议;一些地方出现农民示威,抗议打欠条、打白条,拖欠农民款项和日益繁多的苛捐杂税。


1980年代,绝大多数高校学生来自出卖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农民、城市工人和知识人如教师等家庭。从1985年,由于物价快速上涨,多数学生得到家庭资助或得到助学金的数量低于维持基本生活的开支,必须节衣缩食,一些学生通过出卖脑力或体力劳动,获取少量报酬。由于食堂饭菜价高量少,不少高校学生罢餐,并在校园内张贴大字报抗议,也有在校园内的集会抗议。1986年春,《青年马克思者宣言》分析了中共自称「公有制」事实上是中共官僚所有制,号召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共同反抗中共官僚阶层。


3. 游行、集会、静坐、自组织争取民主


1986年12月,中国科技大学学生反对操控选举,上街游行,其他地区高校学生也以大字报、游行和静坐,反抗压制公民权利,其中有大字报将「四项基本原则」、「反革命罪」比喻为钳制公民权利的「紧箍咒」。中共为防止形成了自发跨地域的接力抗议传递到北京,以《北京市关于游行示威十条规定》应对,事实上取消了和平集会游行的权利。随后,中共核心元老邓小平镇压了各地抗议,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利」为由,迫使其下台,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整肃异议人士,这为1989年抗议提供了潜在的导火索。


1988年3月两会期间,北大等高校学生在人民大会堂前静坐,为两会代表和委员擦皮鞋。同年6月,柴庆丰遇害后,北大大字报和学生自组织行动委员会提出了十条主张:「1.政治改革,促进民主;2.言论自由;3.废除反革命罪,释放所有政治犯;4.修改北京市游行示威的十条规定,使其符合宪法,保障游行集会自由;5.新闻自由,取消报禁;6.减少政府官员在人大代表的比例;7.直接选举全国人大代表;8.增加教育经费,保障基础教育。9.健全法制,保障人权;10.新闻届公布上诉主张」。1988年下旬,知识界和学生以办刊和串联开始准备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和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活动,凸显民主和共和理念,反对当下绝对君主专制的现代变形—一党专制,这类活动一直持续1989年初知识界的四封公开信。这个阶段民间抗议的内容和形式,都直接影响了1989年运动。



1989年运动初期大字报、请愿书、传单与迅速扩大的社会参与(二)


观察1989年运动初期的大字报、请愿书、传单,有助于了解这场运动的轨迹。本文以胡耀邦去世后10余天中内有政治意涵并与游行静坐相关的运动文件和记录作为线索,在官方对运动压制的背景下,梳理相关大字报、请愿书、传单与运动参与阶层迅速扩大的关联。


中共核心元老邓小平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压制社会争取基本自由,为1989年运动准备了另一类导火索。而点燃这个导火索是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去世之后的大字报和对联,其中一张揭露中共官僚的特点,其中一张如下:

「猫养七二鼠食尽民脂民膏最终猫成硕鼠 

  魂系民心呼喊捉鼠打鼠毕竟魂仍是忠魂 

  黑猫白猫不抓老鼠才是好猫 

  赌棍恶棍只欺良民不如拐棍」


这张大字报将胡耀邦喻为「魂系民心、呼喊捉鼠打鼠』的「忠魂」,反讽了邓小平以「黑猫白猫抓老鼠」不过是猫鼠一窝,都变成贪婪可憎欺压人民的硕鼠,邓小平和其他高官喜欢赌桥牌,引申为以债券等敲詐人民。不少类似的大字报就胡耀邦的被迫下台,分析了中共制度性剥夺了公民的民主权利。这些大字报批评专制制度是腐败和欺压人民的根源,指出只有人民经过直选授权的政府才是合法的,只有民主制约机制才可以防止专制。大字报号召高校学生上街游行,使全社会都参与「争取民主,反官倒、反愚弄、反欺诈」。4月17日,北京等地高校学生开始上街游行。18日晨,北大人大等高校游行的学生在人民大会堂前静坐,要求人大常委接受请愿书,并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请愿内容。请愿书中要求公布领导人及其家属的收入及财产、取消北京当局限制游行示威权利的十条规定和新闻自由,尤其获得在场工人和市民的共鸣,他们在工作单位和日常生活中因官员腐败而遭遇不公正。18日晚20时,在学生游行和静坐21小时后,人民大会堂前已经聚集了数千名示威者。官方派出了团中央书记刘延东(人大委员)、北京教育局局长陶希平、中央电台播音员宋世雄(人大代表)接受请愿书,但三人只表示转交。静坐示威者前往纪念碑,再次读出游行请愿内容,获得了在此聚集数万民众的支持,在现场讨论后,决定游行到新华门前静坐,再次递交请愿书。4月18日和19日晚,民众在新华门前静坐,递交请愿书。4月20日凌晨,军警对新华门前及周圍清场,殴打和平请愿人士,一些人受伤。


2. 问责权力来源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4月20日新华门血案,4月22日在胡耀邦追悼会官方拒接学生请愿书,军警冲击静坐学生。在这两次事件后,北京街头和高校出现了四份揭露中共官僚阶层权力腐败、权钱交易、压榨民众的传单。4月23至24日,天安门广场和其他北京人流量最大的几个地点出现以「工人联合会」落款张贴的两张传单:《告全市人民书》和《十问书》。《十问书》质问中共官员和家人的非法收入,享受特权特供,导致人民生活困顿。《告全市人民书》主要内容如下:「由于独裁官僚的残酷统治,致使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准直线下降。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少数人的挥霍,发行大量的各种债券(如国库券、福利券等),把人民仅有的收入据为己有我们郑重提出:增加工资、稳定物价。国家官员及子女,收入支出要公开。」这两份传单是1989年运动中争取经济民主最早的傳單。


这两份传单与高校到市区广为流转的另两份传单《试看今日之中国竟是谁之天下》和《革命家谱录》相映成辉。《试看今日之中国竟是谁之天下》和《革命家谱录》质疑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及家人没有获得人民授权,担任党政军、产商学要职的正当性,质问世袭制。这些中共太子党包括李鹏、 邓朴方、习近平等来自近两百个中共高层家庭。这些大字报和传单在北京等地传播,促成劳工阶层反思自己的处境,直接参与运动。


4月24日晚,中共政治局常委会上把运动定性为「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这种定性试图压制运动质疑中共权力来源的正当性、合法性,《四二六社论》延续了对运动的定性,恐吓参与运动的所有人。4月27日上午,北大、人大等高校外聚焦了大量民众,期盼学生游行抗议。在许多高校学生自发游行后,长安街上几乎每一次冲破军警阻拦防线主力都是工人和其他市民,运动演化为多阶层参与。游行中学生讲演:「11亿中国人民都是腐败官僚分子的受害者。我们要求清除腐败的官僚分子,我们要求有一个廉洁的政府,你们和我们的利益是完全一致」获得现场工人和其他市民的共鸣。四二七大游行中,北京农业大学的横幅:「官倒富,农民苦」、「减轻农民负担」,突显农民问题。


大字报、传单中对中共制度特点的揭示—中共官僚阶层是不劳而获的统治和剥削阶级,以「国营和集体的名义」占用和控制生产资料,榨取所有劳动阶级的成果,以此形成了跨地域不同阶层自发参与,反抗中共专制官僚集团的运动。


否定426社論與對話:從427大遊行後到絕食開始主導的運動論述(三)


427大遊行是1989年運動重要事件之一。這次遊行標識著從運動初期學生作為主體的抗議,擴大為包括工人和其他階層共同參與的示威。不過,為什麼這種廣泛參與沒有持續,直到5月中旬才再次出現?本文從運動中產生自組織的名稱和演變、大字報和傳單內容的變化以及官方應對方式,嘗試分析為什麼這個階段運動綱領窄化為否定426社論與對話,這種轉變對運動產生何種影響?


1.運動中學生自治組織的名稱選擇及演變


4月19日晚,北大三角地集會現場討論成立學生自治組織。 現場有學生發言者認為以往學生運動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建立與其他社會各界的聯繫,這些社會階層極少參與,不少出席者對此有共鳴。有發言者建議將這個新成立的自治組織命名為北大團結學生會籌備委員會,效仿「波蘭團結會」(不僅是團結工會,也包括獨立農會和學生自組織等),其他高校和社會各界都可參考,成立自組織。對北大團結學生會籌備委員會命名的提議,與會者沒有提出異議,籌委會第一批成員大多也不反對這個名稱。4月23日,北京20餘所高校60多位學生在圓明園討論成立聯合自組織,會議中出現了兩個名稱的提議,「團結青年聯合會」和「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臨時聯合會」(後來簡稱北高聯),前者以團結會作為平臺,以此建立社會各階層跨地區的交流和參與平臺,後者定位為純學生組織,防止社會其他階層介入和利用學生運動; 與會學生代表對這兩項提議進行投票,超過半數贊成使用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臨時聯合會。 隨後,不同高校學生成立的自組織多以自治會命名。4月下旬,北大學生在改選後,其名稱也由團結學生會籌備委員會改為自治會籌備委員會。學生自組織名稱的取捨呈現了參與這個組織學生成員的變化。 這也顯示了在不同高校、不同時間學生自組織演變或不變的軌跡,也映現了活動人士和自組織內部在運動參與和方向的分歧。 


在運動初期,最早出現學生自組織的高校和北高聯對其他高校有示範效應,幫助這些院校學生成立自組織,協調抗議活動。最早出現的學生自組織也對其高校附近的居民點進行宣傳,北高聯也要求前往其他地區高校的學生,與當地學生自組織建立聯繫,交流經驗。那麼,為什麼這種串聯在這個階段很少進入工廠或農村地區,尤其未協助在工廠或農村建立基層自組織? 


2.匱乏其他階層自組織的運動論述


在1989年運動開始之前的幾年,高校學生有過連續幾年的抗議經驗,在校園建立了獨立論壇、跨高校的學生網路,在抗議階段也出現了相關的學運組織,如行動委員會。 這些積累在1989年運動初期通過串聯和示範,高校學生自治組織以及高校學生聯合自組織的成立水到渠成。 但是對城鎮工人而言,除了運動之前有湖南邵陽市工人互助會的存在,在全國範圍內缺乏這類自組織。而不同工廠、地區工人活動人士的串聯,更為稀少,尤其在國營工廠,在中共嚴格單位制度的束縛下,這類自組織更難出現和存活。在農村,雖然有不少農民打白條抗議事件,但目前沒有發現1980年代有農民自組織的記錄。在1989年運動初期中共高層藉助基層黨團組織和週邊共青婦組織控制基層社會。不過,在427大遊行之後越來越多大城市的工人(尤其是青年工人)、城市其他階層對運動中提出的要求有更多共鳴,或是直接提出訴求。 不少官媒單位中的記者向學生活動人士提供被審查的新聞或直接印刷成傳單。中共要求這些企事業的幹部強化控制職工,使干群關係更加緊張。因此,在這些工廠等創立自組織是完全可能的。 而在農民抗議打欠條、打白條,拖欠農民款項和日益繁多的苛捐雜稅的農村,獨立農會的建立也極有可能。為什麼1989年運動在這個階段中的大字報和傳單匱乏推動其他社會階層成立團結自治組織的論述? 


3.與官方對話和否定四二六社論的運動主導論述及局限


427遊行后,運動論述未深化和升級運動初期在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等議題方面有關運動綱領的論述,也未推動其他各界獨立結社,反而將運動論述窄化為與官方對話和否定四二六社論,這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不少人認為運動初期運動綱領無法達成,將運動訴求縮減為對話,將對話視為運動繼續的機會。其二,官方在《人民日報四二六社論》將自胡耀邦去世后的大字報和抗議定性為「極少數人別有用心利用青年悼念胡耀邦,反對共產黨的動亂」。 


但是,這類運動對話論述只側重與官方的對話,窄化運動的豐富性和可能性。即使以對話作為論述,也可以此串聯工人和農村等活動人士,交流經驗,擴大運動,可惜這種論述也極少。而將運動論述窄化為與官方的對話,更容易跌入官方控制運動的陷阱。官方拒絕接受運動初期請願書(請願書也是運動的綱領),以此在大範圍繼續宣傳當局對運動的定性,遮罩運動綱領,以防更多民眾對這些綱領產生共鳴,而以控制對話內容和傳播方式分散公眾注意,並以此主導輿論。同時,何種方式壓制和何時鎮壓的主導權一直控制在中共元老手中,這個階段中共的主要目標是完成預定在北京召開的亞洲開發銀行理事會年會和戈爾巴喬夫訪問北京的中蘇高層會談,對話既可將整個運動誘入官方框架,又可策略地分化學生內部和社會各界,使運動不了了之。 


中共元老以運動定性誘導運動改變方向,許多學生參與者將改變官方定性作為運動的主要目標。不少學生自組織和知識屆部分人士擔心被官方指責為「製造動亂」,引發官方立即鎮壓,在427大遊行中展示了標語:「擁護共產黨領導」、「擁護四項基本原則」。這類標語背書了官方話術,自律在官方劃定的範圍之內表達和活動。果然,北京市委發言人在427大遊行之後說,「既然擁護共產黨,學生應該立即複課」。 此外,背書官方言論客觀上使對中共政權性質分析以及對可能建立社會各階層基層自組織的討論邊緣化。這類背書官方的標語是重複文革中的「舉著紅旗反紅旗」的策略,「舉著紅旗」看似是防止官方立即鎮壓,希望動員更多人「敢於」參與運動。不過,背書官方意識形態,使更多的人更難釐清基本問題,使清醒表達者被抑制和邊緣化。 「舉著紅旗」也使更多人陷於無批評意識,使運動改變制度和社會的目標趨於渺茫。 427大遊行後到絕食期間大字報和傳單遠不如運動初期分析制度和社會問題深入、涉入領域廣泛,背書官方意識形態是其主要原因。427大遊行到絕食之間雖然有新聞屆的抗議,但運動仍低迷。


從427大遊行到絕食,中共通過官僚各級機構仍可大範圍有效控制社會,在中共元老對運動定性的框架下,否定426社論與平等對話的主導權不在運動參與者手中。以這兩個訴求作為運動的主要目標,並不能使社會多個階層發揮主動性。而不同職業基層的能動性和自組織的動態潛能、動力和積累,最可能打破中共對社會的有效控制,也才真正可能倒轉民間反抗與中共的力量對比。


从绝食后期到63屠杀期间的运动形式和论述(四)


如果将1989年运动从 4 月 15 日胡耀邦逝世开始算起,至6 月 3 日晚大屠杀发生,其中两个重要事件可以粗略将这场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界点是4月27 日大游行,百万北京学生和市民参加。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分界点是5月20日在北京实施的戒严。中共以戒严升级镇压,激发了社会各界跨地域的反抗。那么,这个阶段的运动形式和论述有何特点?


1. 运动形式


1989运动第一和第二阶段前期,民刊的制作和基层自治组织主要基地在高校,民刊的写作者和报道对象不仅包括学生和教师,同时也有不少记者、工人和其他社会阶层,参与者的串联和民刊发行,使1989年抗议成为跨社会阶层、跨地域、跨族裔的社会运动。以游行、静坐以及大字报和传单张贴和散发,公共场域从高校校园扩大到城市中心,将代表党国权力象征性地标,转化为民众表达的公共空间。第二阶段后期,从天安门广场绝食开始,广场、居民住宅、更多工厂和机构等开始制作民刊,各阶层和各族裔游行,声援在天安门广场绝食学生,广场成为了运动的中心场域。运动第三阶段反抗戒严,使运动的场域扩大为阻挡戒严部队进入北京城区的主要路口,北京大中型工厂宿舍居民区也是运动信息的传递枢纽。


中共以基层阶层组织严密控制工厂和机构,同时防止外部对其串联,工人活动人士和部分机构中同情运动者很困难在这类单位发展自组织,只能以广场为基地,串联发展自治组织,这是在广场成立工自联、工人纠察队、市民敢死队和市民自治会等自治组织的背景。广场成为这些组织与北高联、绝食指挥部、外高联、首都知识界联合会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催生了协调组织如北京各界联合会和首都各界联席会的成立。以个体户为主自发组成的摩托车队以及汽车和出租司机等传递消息,使工厂、高校、广场的各界人士,自发前往军队进入的北京各主要路口,堵截戒严部队。


2.民主内涵与人的解放


社会各界参与创造了政治议程表达的公共政治空间,将第二阶段狭窄的运动论述重新转化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广泛问题的讨论。尤其是关于民主内涵的论述,与第一阶段相比,民主内涵变得更加具体。学生、工人和其他阶层相互学习,互相启发。例如,越来越多的抗议者意识到,民主不仅是直接和公平的选举,还包括经济民主。在工作场所实行民主意味着参与决定生产方式的过程,控制生产资料,确保劳动成果的公平分配,防止资本再生产剥削。同时,公民有权利参与管理宏观经济,监督政府支出,制止涨价,防止权力者以不同方式收刮民脂民膏。


这个阶段运动论述强调,争取民主首先是人的解放过程,反对权力崇拜,反思和抵制颂扬权力和期待清官,争取民主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去除奴性思维,改变自我的过程,自主争取未来,民主和人权必须自己争取,而不是给予的。  


3. 占领广场成为主导论述的问题


为什么从1989年5月24开始,坚守天安门广场论述成为主导性的运动论述? 这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5月20-23日,由于北京市民自发性围堵军车进入市区,使戒严暂时被延迟,一部分人以此将作为坚守广场的论述,理由是撤退将使北京市民失望,使运动陷入低潮,这也是保卫天安门广场指挥部成立的背景。其二,以占领广场对全国人大施加压力,期待6月20日人大召开紧急会议取消戒严,并将此作为运动目标。


但是,占领只是运动的一个手段,而不是运动目标,尤其是将保卫天安门作为运动唯一的目标,转移了运动的战略议程。5月22日及随后几日,汽车司机易京瑶和摩托车队十一名市民被捕,5月25日,万里被在上海软禁,其他支持召开人大紧急会议的人大常委被监控,而与全国人大常委联系的异议人士也被捕。这都预示着迫近的镇压,而人大紧急会议已经完全不可能。这个阶段最需要超越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运动论述,可惜运动长远战略以及建立基层自治组织的论述被占领天安门运动的论述边缘化。天安门占领论述仅限于援引对1957年运动和1976年四五运动的镇压模式,忽视了中共元老为维护其专制使用镇压手段多样性和残忍性以及中共镇压机制仍然有效。


从绝食期间开始,占领论述过分依靠情感动员和民众自发参与运动,而维系运动的热情主要依赖于占领广场,将广场转化为运动的唯一中心。但是,从社会运动战略、长远目标而言,工人、其他市民和农民基层自治组织和共同参与以及发展政治议程是运动持续的条件,基层自组织和网络能动性的发挥,反抗经验和力量才有可能积累,才可能逐步打破中共对社会的严密控制,倒转中共控制与民间反抗力量的对比。





Wednesday, 10 September 2025

Citizen Publications in China Before the Internet

 This book presents the first panoramic study of minkan (citizen publications) in China before the Internet. This recent history of citizen publications contributes to the reclamation of a lost past of resistance. It is an exercise in remembering a past that has been marginalized by official history and recovering ideas obliterated by state power.

More:  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57/9781137492081 

Tuesday, 9 September 2025

五四与六四

五四与六四




1989年运动中的民刊对中共操控五四运动释义进行了辨析和反驳。那么五四运动的叙事和释义为何如此重要?上述问题分三部分讨论。中共争夺五四运动的叙事和释义始于和国民政府争夺社会支持,因此,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和过程是辨析中共裁减和修改历史、操控叙事和释义的先决条件。


1.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学生抗议的初因是北洋政府与日本已经持续了四年的秘密谈判,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控制山东包括胶州湾、满洲南部、内蒙古东部,据此,双方签署了《民四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以及秘密军事协定。1917年初,《京报》(英文)因刊载中日秘密条约,被关闭,记者陈友仁被拘留。随后,《晨报》、《国民公报》和《益世报》等报刊继续报道和评论北洋当局中日秘密条约。在1919年初,这些报纸连续报道北洋政府在凡尔赛和会上的谈判过程。在一战战胜国五强(英、法、意、日、美)同意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特权后《晨报》和《国民公报》在同年5月2日发表了《外交警报警告国民》,报道了北洋政府在巴黎谈判失败,准备在日本享有山东特权的条约上签字。


北京大学学生5月3日晚开会,并邀请北京其他院校学生代表与会,决定5月4日游行。1919年5月4日,北京约20所院校游行抗议,从天安门游行至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入口处,受到警察阻止,游行人士改道前往外交部和曹汝霖住宅。曹汝霖是在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期间负责谈判的外交次长,五四抗议前一年(1918年)任财政部总长,经济资助北洋政府当时主导派系安福俱乐部。抗议人士到达曹宅后,要求曹汝霖出面解释与日本缔结密约的情况,军警试图驱离,示威人士与之对峙,几名示威人士跃入内院后,打开前门,游行人士大量涌入,未找到曹汝霖,示威人士放火烧了曹宅,并打伤了在曹宅访问的驻日公使章宗祥,他曾代表北洋政府与日本秘密签订《济顺、高徐两条铁路的借款预备合同》。傍晚,游行人群散去时,军警逮捕了现场几名学生,沿街逮捕了正在返校的数十名学生。


自5月5日,北洋政府下令限制学生活动,并把被捕学生移交法庭处置,一些官员提议解散北大,并撤销了蔡元培校长职务,引发了北京学生继续抗议,前往警厅,要求释放所有学生,并开始罢课,沿海城市学生声援,发动市民支持,抵制日货,反对当局签署的不平等条约。5月7日,参与示威的北大学生郭钦光在医院中死亡,消息传到其他城市高校,学生们为郭钦光举行追悼会,并如北京学生一样成立学联。


5月21日,日本当局在五四抗议数天后,照会北洋当局,认为五四风潮与报刊文字有关,要求北洋当局对相关新闻加以取缔,并压制学生抗议。5月23日,《益世报》刊载〈山东第五师全体士兵敬告全国同胞电〉, 称第五师全体士兵支持学生和民众行动。次日,这份报纸也刊登了日本政府照会北洋当局内容,随即,京师警察厅逮捕《益世报》编辑潘云超,查封报馆,这更激起了独立于政府的媒体广泛报道五四抗议的相关议题。6月2-4日,北京军警殴打上街宣传的学生、教师和听众,逮捕逾千名学生,激起了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市民集会、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在武汉等地,军警殴打和逮捕讲演学生,并威胁学生如果未来有公开反日讲演,立即枪毙,这些城市的学生转入乡村发动农民。


辛亥革命后,军阀、官僚窃取权力,复辟帝制,阻碍变革专制制度,许多知识人对现实政治极端失望。以民主、科学和民权为理念的知识人以此传播新思想,推动文化和教育的改变,影响大众思维和生活方式。1919年五四运动不仅使这些知识人重新燃起参与政治的热情,认为参与政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运动过程中数百万学生、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讨论内外大事,反对不平等条约,他们独立于任何政党、派别和政府,参与运动,塑造了五四运动在历史中从未见过的社会特质;出版和新闻业从19世纪后期已经有了发展;经过这场运动,更成为传播民间独立和多元表达的重要渠道,批评和监督政府更有力量。自1920年,五四运动参与者和回国留学生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程度推广了平民教育;改变劳工缺乏保护的状况,劳工运动和组织成为社会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文化运动的继续传播,加速了父权家庭制度的没落,推动了落实女性参政权利男女平权,女权运动开始兴起。


如果以1919年5月至9月有200多个城市参与的学生示威和民众抗议为标志,这可称为狭义的五四运动。如果从五四运动前期新思想与旧理念论战和传播,后期推广普及教育以及不同观点的论战,其时间范围自1916年至1924年,这可称为广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一年前爆发的示威,是五四抗议的初始,为抗议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条约,留日学生集体回国,北京学生在总统府前的游行请愿(1918年)。自1916年,《新青年》、《晨报(附刊)》、《新潮》、《每周评论》、《努力周报》等报刊物主张新文化,改变中国不仅需要政治革命,而且需要更广泛思想、观念的改变,以此带来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真正变革。新文化运动推广了白话文,改变文学形式;通过民主、科学和平等的观念与专制、玄学和等级的辩论,推广理性和人文精神,并以此推广了民众的普及教育。蔡元培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京大学的改革,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文化杂志与军阀等支持的杂志和旧派文人的辩论,面向公众,使其了解不同思想,鉴别和比较,而不像攻击新文化运动的人士,争取的只是政府的干预;对比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不诉诸政府裁判,而是民间自我探索和赋权的过程。五四运动对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以及后续几代人产生了持续影响。


2.五四运动中的科学和民主的论辩、五四纪念、国共两党争夺五四释义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主张废除秘密外交,保障弱国(无论大小)独立,支持被压迫民族自决,获得中国知识人的广泛赞同。不过,巴黎和会英、法、意、日、美同意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特权,导致了中国许多城市爆发了1919年5月4日及以后一系列的游行、罢课、罢工和罢市。1919年7月,俄罗斯苏维埃发表了《第一次对华宣言》(加拉罕宣言),这个宣言包括包括废除治外法权、归还割地、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取消庚子赔款,其细节还包括归还占领这些土地上的设施。这个宣言使许多中国知识人开始增加对苏俄好感,这影响了五四运动后续发展趋势。中国知识界开始辩论采用何种方式实现民主和现代化,是实施苏俄模式,还是英美法模式,或是从传统改造和学习西方,以自由、平等、宽容、坦诚、谦和、明辨、人道和文雅等立人,从地方民主和自治以及同业协会联合实现大范围的民主。同业协会是指保障雇主和工人平等参与的行业组织;中国是否可以不效仿任何强权和帝国,也可以自保;是否必须有不受监督的强大政府,才能自保。这个问题激发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知识人讨论民主问题。


五四运动最重要讨论的是「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以科学和民主的方法对传统进行评估。科学不只是学习西方科技,还涉及到科学方法的比较和鉴别,针对西方和东方的偶像、主义、教条,都不要崇拜,尤其不应盲从任何权势和权威,科学也应防止人的物化。五四话语讨论和辨析民主有以下四个方面:政治民主,除了代议制和宪政民主,人人都有参与议决权-创制、选举、复决和罢免权;民权民主,保护公民权利,其中包括表达、集会、结社、出版、迁移、居住;社会民主,消除社会不平等,保障社会正义;经济民主,是否有公平和平等的分配。民主不仅需要民众参与与支持,而且需要有公益精神,有方法、有力量制止军阀和权势阶层滥用权力,并可阻止外国侵略和控制。


自1920年至1925年,北洋政府限制纪念五四集会。五四周年,北大等高校在校内以「自由、平等、博爱」纪念五四运动。北京《晨报》和《申报》等报刊等出版纪念专刊,这个阶段主要是民间纪念五四。从1920年中后期,由于苏联深度介入中国事务,中共逐渐完全听命于苏共,国民党内部也开始分为左右两派,党派开始对五四释义施加影响。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蒋介石试图改变五四主旨,称「人民欲谋平等自由,必须拥护三民主义,大家加入国民党,受党的指导,完成国民革命。」国共开始争夺五四释义,增加对大众影响。


中共对五四运动的释义逐渐形成了一套最高领导人为武装夺取政权和维护一党独裁的叙述。1930年代后期,苏联增加军事和经济援助中共扩大割据,开始支持有丰富割据经验的毛泽东作为中共的最高领导人。1939年,中共将5月4日定为青年节,以此争夺国统区青年的影响。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发表《五四运动》,并在延安纪念五四二十周年集会以《青年运动的方向》为题目,发表演说。这两篇文章作为中共对五四运动释义的指导文件,中共宣传和教育机构以此宣传五四运动,教科书《党史》/《中国革命史》也以此编写。


毛泽东将五四运动归纳为「反封建,反帝」,并将中共内战夺权与五四运动并列,作为「反抗外敌」的革命,这是中共后来将五四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叙事来源。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指控「假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和张国焘,并首次指控陈独秀是「反革命」,陈张二人都是中共后来叙述党史「十次路线斗争」的反面典型。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有影响刊物《新青年》的主编,张国焘是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学联讲演部部长。他们两位都是中共主要创始人,两人都被第三国际共产国际视为不够亲苏,被清洗。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也不点名指控蒋介石等为「假三民主义者」,标榜中共是真「三民主义者」,以拉拢三民主义者的信奉者,并将中共领导延安的青年运动作为中国青年运动的样本。不过,这种青年运动是在中共领导之下的奉旨行动。在「延安整风」过程中,中共整肃王实味等敢于公共批判中共特权等级制度的知识人,建立了毛主义和个人在中共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灌输对中共的绝对服从,这是中共释义的「五四」精神基本特征。1944年,国民党为与中共争夺五四叙述,将5月4日定为为「文艺节」,而将3月29日黄花岗起义烈士殉难纪念日定为「青年节」。


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中将五四运动中受到《新青年》影响中的一部分人,主要指毛泽东的新民学会和周恩来的觉悟社,后来部分会员参与中共建党,将其总结为中共建立准备了干部,为中共后来将五四运动概括为「爱国运动,为其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同时标定陈独秀为「五四运动总司令」,这是暗示中共领导了五四运动。由于这个时期,许多人是五四参与者或受到五四影响,中共准备全面内战,在陈独秀去世后,为争夺五四话语权,强化内战中对青年的宣传。后来中共教科书穿越历史先后事件,持续夸大中共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国共两党都试图垄断五四的释义权,但是都肢解和歪曲了五四运动中有关在政治、经济、民权和社会方面实现民主的讨论。中共与国民党争夺民心的宣传战中,以反日和反美作为目标,但是,为了夺权获取苏联支持,从来不批评苏联帝国在中国等地的扩张,甚至为使苏联保持在华和远东特权,中共军人参与了支持苏联的扩张战役。二战后,除了苏联,其他帝国已经宣布放弃了在华特权。中共为争取美国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宣传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向人民承诺将兑现自由民主人权,声称中国「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


毛泽东和中共领导人以五四新青年自诩。不过,自1920年代后期,毛泽东和中共领导人完全践踏了以个性解放、人道主义、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思想为宗旨的五四精神。


3 八九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回应


中共1949年建政后,垄断了教育和宣传,进一步加工了毛泽东在1939年两篇有关五四的文章和在中共七大的报告,逐渐形成了对五四运动三个纪念日的官方表述,纪念五四30周年(中共建制的毛时代)、60周年(邓小平作为实际的最高领导人),100周年(习近平作为任期不限的最高领导人),伪造其政权的合法性将五四释义为「反封建,反帝」,「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嫁接党国一体的「听党话、跟党走」作为五四主旨,但是删节了五四运动中最重要有关民主的论辩。不过,中共所称的反帝,并不反对所有帝国,只是反对特定的帝国,不反对苏俄帝国(除了与苏联争夺对共产党国家和第三世界的影响时期),更不在行为上反对事实上它已经建立的帝国和扩张。



中共为了编造它领导了五四,将北大红楼作为「五四运动的紀念地址」。这种历史纪念地址的选择策略是操控五四的叙事,屏蔽五四运动期间创造的丰富的公共空间。例如,北京大专学校学生代表开会地点是北大(法科)三院,这次会议决定1919年5月4日示威游行,而各校学生游行集合地点都是校内广场;堂子胡同法政专门学校是5月4日上午是北京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开会,筹备游行示威事项和通过游行五项决定的地点,天安门广场是各校学生聚集游行的始发地点,在此和随后游行途中散发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这都是五四学生游行集会的公共场域。中共裁减与五四示威抗议的相关地点,将公共空间转化为向最高权力的表忠和动员空间,以此强化它的五四版本,尤其是将天安门广场作为它的「开国大典」的发生地,转移天安门在五四运动期间作为反对专制与强权,争取民主的集会聚集地,同时也使后代人沉湎于中共建构的爱国与强国的叙事中,忘却五四运动的主旨—以科学方法和批评意识反抗愚昧和灌输,争取民主,反抗专制,抵抗帝国。


自1988年5月,知识界和学生反驳中共五四运动的释义,辨析和讨论五四运动的民主和科学议题。1989年初,知识界发表了四封公开信,要求民主化,保障公民权利,取消因言或思想定罪的法规,释放所有这类被羁押的人士。1989年运动承接了1957年校园民主墙和1978-9年民主墙的公开空间作为自我启蒙和公众讨论场所,这类似于五四运动期间的公共场域,更重要的是继续五四以及以后被中共审查有关民主的讨论。1989年运动中的大字报、标语、传单和刊物(民刊)全面回应了五四对政治民主、民权民主、社会民主和经济民主的论述,辨析何为民主,反驳了中共对五四的垄断释义。1989年运动民刊强调民主首先是人的解政,而不应把人物化和工具化。中共在夺权、维持政权改造人的过程是将人进一步物化,将人作为维护一党统治的工具和被榨取的人矿。民刊反对权力崇拜,强调民主不是党主,颂扬和期待清官和最高领导人是奴性思维,争取民主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去除奴性思维,监督、批判、挑战最高权力和各类官僚,争取民主不是保留专制制度的改朝换代,也不是中共内部权力斗争的延审,而是自主争取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


政治民主方面,民刊指出中共制度导致了党天下—「没有权力制约,少部分人可以任意胡作非为,肆意践踏法律」,「没有民主,中国只能陷入独裁和派系寡头的统治」;强调保障直选所有领导人和代表,以法治原则使政府分权和透明,保障人民对政府的监督;「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障人民有方法、渠道对权力实施有效制约,参与制定政策、法律、监督官员工作及各项政策实施的权利,并随时可以罢免官员。这些讨论回应了五四民主的论辩「人人都有参与议决权-创制、选举、复决和罢免权」。


89运动民刊也分析了中共的「民主集中制」的专制特点,反驳了中共自称的「社会主义民主」。北大三角地大字报《在专制统治下中国没有未来》指出,「过去我们推翻了旧的皇帝,而今中南海住进了新的皇帝,他们打着民主共和的旗帜,吸吮着人民的血汗,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西藏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央民院、兰州大学、贵州师大学、青岛化工、湘潭大学、北师大、人大、北京理工大学、邮电大学、清华、北大等大字报和标语等指出,中共所称的社会主义是「官僚和特权所有制」,是「封建愚昧专制」。中科院游行标语「五四七十周年,民主仍在地狱」,这是对中共代言五四的反讽。针对中共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989年运动民刊辨析了中共制度党天下不断制造人祸,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祸国之源,民主自由是兴邦之本」,民刊揭示中共的改革开放只是便利官倒,稳定一党专制,保障太子党世袭,而不是以民主、人权、自由和法治为目标。


1989运动也回应了五四期间讨论的民权民主。运动之前、之中、之后大字报、传单、标语、民间刊物反抗中共控制和压制表达,运动期间甚至一些官方新闻界人士也部分报道抗议诉求,记者被审查文章直接在高校传单中印出,甚至在中共戒严后出版《人民日报号外》。1989运动以集会、游行和静坐冲破中共对游行示威集会的限制,成立学生团结会和自治组织、知识界联合会、工人自治会、市民自治会,各界联席会,各地串联,争取公民权利。 


1989年运动民刊回应五四期间讨论的社会民主,提出彻底废除中共各级特权以及它建立的社会「等级制」,保障公平分配,消除社会不平等,保障社会正义。在经济民主方面,对中共声称它代表工人利益,官方工会代表工人,工人的传单反驳了这种观点。这些传单强调必须通过建立自治会争取民主,才能实现工人真正的当家作主,经济和社会民主就是要「夺回被官僚和独裁控制经济的决策权、经营权和营销权」,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工作场所/单位实施政治和经济民主,这是实施民主的基石。


1989 年运动民刊强调了政治民主、民权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不可分割。从讨论腐败与专制关系入手,民刊强调「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反对专制必须自下实践,同样,反对腐败也需要民间追踪、透明公开和推动追责,这与中共宣称的民主集中制和党控制自上反对腐败完全不同。民刊要求党国领导人及子女公布财产,同时通过民间调查,公布了中共官员、太子党的腐败和裙带关系,强调中国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民主,专制本身就是腐败,专制自己不能解决腐败问题,只有人民实践公民权利,争取民主才能防治腐败。


纪念1989年运动36周年,回顾运动论辩民主,反抗中共专制,以及对五四相关议题的回应是当下最重要的议题。中共对五四叙事和释义的歪曲和伪造,是以国族主义建构其合法性,为中共帝国复制以往帝国扩张寻找理由。1989年运动论述回应了五四运动期间有关自由、人权、平等、民主、正义议题,两次运动都有共同的目标,铲除各种形式的专制和特权;同时,五四运动中有关中国是否可能成为强权和帝国的讨论,现在应该回应—抵抗中共帝国,反抗所有帝国,结束一切霸凌,这都关系到每个人基本自由和权利的存亡。